“竹馬踉蹌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陽春時節,和風駘蕩,各式各樣的風箏又飄滿了天空。寂寥的天空,因此變得多姿多彩,嫵媚妖嬈。
風箏,古稱“鷂”,北方稱為“鳶”。中國是風箏的故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木質風箏便出現了。據史書記載,墨家學說創始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見鷂鷹翱翔於天空,深受啟發,便“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只木質鷂鷹,便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隻風箏,也是全世界飛上天空的第一隻風箏!第一隻風箏飛上天空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了,所以說中國是風箏的故鄉並不為過。
“風箏”之名,出現於唐朝。唐代晚期,有人在“鷂鷹”上加入了琴弦,飛上天空後,經風一吹,便發出了悅耳的樂音,“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如古箏彈奏一般,於是人們稱之為“風箏”。
有意思的是,古人最開始製作風箏時,並非為了休閒娛樂,而是用於軍事和通信。據《南史卷》記載,五代南朝時期,大將侯景發動武裝叛亂,將梁武帝蕭衍圍困於樑都建鄴(今南京),內外斷絕。梁武帝命人製作風箏,系求救信於其上,乘西北風釋放風箏,通知駐軍在太極殿外的太子簡文趕快率兵馳援。楚漢相爭時,劉邦手下的得力大將韓信也曾藉用風箏在空中偵察敵營,並用絹製成風箏,在空中發出笛聲,配合“四面楚歌”,迫使一代名將項羽演出了一幕“霸王別姬”的傷心之劇。明代時,軍中在風箏上拴系炸彈,以四支導火線引燃,飛入敵營炸傷敵軍——這種武器叫作“神火飛鴉”。
和平時期,風箏才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玩具。每當東風拂面之時,人們紛紛來到郊野,搖綸放線,將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風箏放飛於天空,藉以怡情、休閒。“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明代徐謂《風鳶圖詩》)放風箏也就成為春季里大眾化的一項文娛活動。古代的很多書畫作品、史籍中,均有其樂融融放風箏的記載,如宋代著名的長畫《清明上河圖》中,就有放風箏的細節畫面。
祖國醫學認為,放風箏不僅怡情,還具有醫療保健作用。宋代李石《續博物誌》中載,放風箏“張口而視,可洩內熱”。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說:“放之(風箏)空中,最能清目”。此外,放風箏還可有效防治頸椎病,並對神經衰弱、精神抑鬱症等有一定療效。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春季,大地回暖,呼朋引伴放風箏,看風箏徐徐而起,飛上藍天,忽而翩翩飛舞,忽而游弋嬉戲,真是令人賞心悅目,樂而忘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