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母親節了,我還記得2012年母親節時,有一條新聞震動了母親節的溫情與溫馨——一位母親決定賣腎來成全兒子做“富二代”的夢想。
安徽衛視報導,在寧波打工的王女士接到兒子從廣州打來的電話說“我想當富二代,我想有錢”,這位母親幾經考慮,最終決定賣掉自己的腎臟,為兒子籌錢。
據王女士介紹,她的兒子隻身一人在廣州工作,收入不高。最近女友提出結婚,兒子顧慮經濟原因未同意,於是女友提出分手。隨後,兒子給母親打了上面這個電話。
絕望的愛給絕望的你
在記者的鏡頭面前,王女士始終在流淚。紅十字會拒絕了她賣腎籌錢的要求,她感到非常失望。當記者問她,賣腎不成將作何打算時,她的反應更加令人瞠目結舌“再不然我就用我的生命去給他做交換。”
“你覺得這樣做值得嗎?”記者的提問明顯帶著困惑。王女士毫不猶豫地說“值!我為他(兒子)感到驕傲!”
此條新聞甫一發表,即引起輿論嘩然。
有人批評兒子,“都到了結婚的年紀,還在做啃老族”,“富人也是通過奮鬥才有的今天,想當富二代,為什麼不爭口氣,讓你的兒子做富二代?”
有人責備母親,“糊塗、溺愛,這樣做的結果是害了兒子”,“不說賣腎不成,就是賣得成,一個腎也不過數万元,離‘富二代’還差得遠,等這些錢花光了,你身上還有多少器官能賣?”
也有人撰文說,中國的家庭倫理是畸形的,父母給孩子買房,指望將來孩子給父母養老,政府和社會沒有給民眾提供可靠的福利保障是根本原因。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道德、倫理和政府管理體制還差得很遠。
看著鏡頭前淚流滿面的王女士,聽到她說為兒子感到驕傲,驕傲到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支撐他的夢想,筆者心情倍感沉重——可憐天下父母心!誰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她卻寧願犧牲生命成全兒子,這份絕望的母愛推出了一個沉重的社會道德命題,衝擊著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文明的底線。
投胎真是一個技術活
想成為富二代的,恐怕不僅僅是王女士的兒子。
網路流行語說,這是一個“拼爹的年代”。
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傳統道德價值體係因激烈的社會競爭被棄之如敝履。在社會資源配置嚴重傾斜的今天,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處於社會金字塔底層的草民大眾,面對競爭的壓力,在底層掙扎的艱辛,以及被邊緣化的種種情狀,他們感到無助、怨懟和憤懣。
缺乏公平的競爭環境,僅憑個人奮鬥從底層爬升,何其不易!想來王女士的兒子也是備嘗奮鬥的艱難與辛酸,才在無望中對自己的母親發出“我想當富二代”的悲鳴。
如果他通過正常途徑一步步奮鬥,就能實現成為富人的夢想,又何需母親欲賣腎以獲取“血酬”?更何況,即使她成功賣腎,拿到手中的區區幾萬元錢對兒子的事業也不啻是滄海一粟!
在財富面前,貧弱者的生命是那樣的軟弱與蒼白。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整個社會都在宣揚金錢至上和急功近利,這導致富人成為社會最受尊敬、最值得效法的偶像。
揮金如土、奢靡炫富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們,是當今活得最快意最瀟灑的人,他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繼承”父輩的優質資源。他們的“成功捷徑”通過喧囂、浮躁的媒體,刺激著大眾的眼球,刺激著同齡人的神經,對社會文明底線造成強烈的衝擊與反彈。無怪乎有網友發出“投胎真是一個技術活”的感嘆。
可見,呈現病態的,不只是這份絕望的母愛,更是孕育這種“母愛”的土壤。
推搖籃的手推動世界
生命與金錢孰重?聖經認為,在上帝創造的天地萬物中,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因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的。中國古人也有類似的生命觀,西漢哲學家董仲舒就說“人受命於天,固超然異於群生。”
上帝珍惜人的生命,因為他看著這一切都是好的,並且將人安置在伊甸園裡,讓人看守上帝的創造。這就是聖經關於人類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基點。從這個基點出發,人類應該極力地去保護上帝所賜的生命,不能輕易毀壞,更不能隨意剝奪自己和他人生存的權利。
正如一句名言所說——“推搖籃的手,也能推動世界。”母親孕育了孩子的生命,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教導至關重要。母親面對貧窮、疾病和困苦的態度,會直接影響下一代的人生。一個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位正直、勤勞、善良、樂觀的母親,這樣的家庭就是心靈成長的聖殿。
美國著名佈道家慕迪出身貧寒,4歲喪父,母親用自己的雙手辛苦勞作,撫養9個孩子。慕迪很小就要靠擦皮鞋維持生活。母親經常鼓勵慕迪要自尊,要肯於吃苦、肯於奮進。
有一天,孩子們都睡了,感覺自己要崩潰了的母親打開聖經,跪下來邊哭泣邊禱告∶“主啊,我怎能獨自養育我的孩子們呢?”禱告許久,她睜開眼睛,淚水正好掉在這處經文上:“你撇下孤兒,我必保全他們的命,你的寡婦可以依靠我。”(《耶利米書》49:11)頓時,這位母親大得安慰,她擦乾眼淚,靠著對上帝的信心撫養兒女。這位19世紀最偉大的佈道家,就是在母親淚水的滋潤中逐漸長大。
聖經提醒我們:“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26)又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10)
金錢並不是罪惡,對金錢的貪欲才是罪惡。上帝把金錢和財富賜給我們,是讓我們以管家的身份合理使用。
但世人往往被自己的慾望所淹沒,視若不見,充耳不聞。更多的人則被人言蠱惑,被媒體“忽悠”,不但喪失了正確的判斷力,而且還將錯誤的觀念傳播開來。最直接的,就是傳給自己的兒女,將自己今生沒有實現的富貴夢託付給下一代。殊不知,我們的前輩早就悟出:“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但願如王女士者和那些想成為富二代的兒女們能早日走出被誤導、被“忽悠”的迷思;但願推動搖籃的手,不要將我們民族的下一代推進貪欲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