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回憶了他邂逅鴿子的經歷:一隻遲歸的鴿子落到作家的陽台,暫時過夜。作家抓住鴿子,關進鳥籠。第二天,籠子裡的鴿子看到天空飛來飛去的同伴,焦躁地衝撞著籠壁。這時作家陷入是否釋放鴿子的矛盾之中。轉即他懊悔自己剝奪了鴿子的自由,痛斥自己竟遲疑於還鴿子以自由。
由鴿子聯想到孩子,有沒有父母,像作家一樣反省過自己呢?
父母們會說:“那是鴿子,這是我的孩子呀!哪能草草放出去?”其實,無論是孩子還是鴿子,有一點是一樣的:我們都沒有權力剝奪他們的自由。但是,放鴿子易,放孩子難,因為我們更“愛”孩子。
在這個“愛”裡,有著人的軟弱、偏狹、愚妄、私慾等等。於是誕生了諸如幼時強迫餵食、中小學上補習班、干預課余愛好等等現象。在國內,升學考試競爭激烈,上補習班、藝術班常是不得已而為之;在國外,升學的壓力小了,中國人的孩子卻同樣紛紛參加課餘班,孩子的周末和假期,被各種補習班、才藝班、語言班等等,弄得支離破碎。
問父母們原因,他們說:“這邊(海外)的學校太輕鬆了,得靠自己抓緊。”可是,“這邊”的教育體制延續至今,並沒有因為“太輕鬆”而誤人子弟過,反而培養了一代代優秀的人才──有個人理想,有生活熱情,有鮮明的個性和創新的精神。
父母們總是說,移民主要是為了孩子。但為什麼卻要把自己當初痛恨的一套帶出來呢?
除了這些充滿人生憂慮和孜孜苦心的帶領,家長們還有許多即時的、感性的要求。比如,有一天在圖書館,一個孩子在讀書,媽媽進來,看到他脫了外套就訓斥他:“我不是告訴你不要脫掉外套嗎?”看著其他孩子輕裝且輕鬆的樣子,我想,孩子應當順服父母,可是父母們管教的原則是否合乎上帝的原則呢?
與人的愛相比,上帝的愛是完全的。我們這些做上帝的兒女的,享受著極大的自由意志。對於我們的兒女,上帝也希望我們不要壓抑孩子的自由意志,“恐怕他們失了志氣”。
要釋放孩子走出各樣的樊籠,並不像釋放鴿子那樣,容易讓人接受。所以,只有學會憑信心交託給神,才能做到。在這過程中,我們的信心也將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飛躍。
是否給孩子自由,也體現了我們是否懂得愛的正確方式。有一首歌,是一位藝術家講述他幼年的一段美好經歷。他的父親熱愛大提琴,經常帶兒子去聽他自己的演奏會。歌裡唱到:“大提琴是父親的至愛,他把愛與我分享。我幾乎不能相信,長大後我也做了音樂家。父親老了,琴被擱在角落,但他年輕時曾把他的至愛與我分享。”
這支歌優美、流暢,感人至深。藝術家的父親沒有強迫他學琴,而分享的愛澆灌了才能的種子,結出了豐美的果實,以及心靈的甘甜和安舒。少年時代的自由和愛的啟迪,對孩子是多麼寶貴。
上帝給孩子們的恩賜,其廣其大,不是我們可以憑經驗和智慧測度的。我們要做的,是有愛和智慧,把正確的標準、志向、情趣和情感與孩子分享,指引他們正確地成長。
作家和鴿子的故事還沒有結束:當他正為自己的行為懊悔時,進來一位朋友,看到他對鴿子手足無措的樣子,便說:“殺了,宰乾淨,多好的下酒菜呀。”作家被激怒,憤然打開籠子,鴿子快樂地飛走了。
孩子的自由意志在父母的專制之下,就像鴿子麵臨強盜。有的人,或我們自己,有的時候就在充當兇手。因為我們以為,小孩子的自由意志,算不得什麼,我們不知道它和生命一樣,不容宰殺!
鴿子可以飛翔千里,志向高遠,毅力非凡。在我們的眼裡,孩子是籠子裡的家雀,還是飛到陽台暫住的鴿子?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珍貴的訪客,不辜負神的託付呢?我們有沒有把他們關在美麗的籠子裡,成為飽足的、悲哀的寵物呢?
多希望這些咕咕咕的乖胖寶貝走出籠子,一飛沖天。有一天父母們會指著藍天裡矯健的身影,向神大聲地歡呼:“看哪,那是我驕傲的小鴿子!”
飛吧,小鴿子,上帝為你預備的,是無限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