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如平
曾經在⼀本書上看到,⼦女與⽗⺟之間最好的距離是⼀碗熱湯端到⽗⺟家湯還沒有冷的距離,這 就是愛存在的最幸福的路程,這就是親情關懷的溫度。
上個⽉去看望⽗⺟遇到了⽗⺟的鄰居王⼤媽,王⼤媽請我去她那坐坐。老⼈住在空蕩蕩的房⼦ 裡,很是落寞。不經意聊到了她遠嫁的閨女,老⼈好像被掏空了⼼⼀樣,禁不住放聲⼤哭,我瞬間 明⽩了這位做⺟親的⼼。難怪有⼈說:「遠嫁不像遠遊,千萬⾥歸期遙遙。」遠遊,⽗⺟猶可盼, ⽽遠嫁意味著⾃⼰的女兒要把後半⽣都託付到另⼀個陌⽣⼜遙遠的地⽅。王⼤媽憂⼼忡忡地說:「背井離鄉,女兒非常容易受委屈,如果女兒受委屈的話,連⼀個能夠給她撐腰的娘家⼈都沒有, ⼀個⼈的無助,怎麼不讓⽗⺟牽腸掛肚。」
幸運的是我如⺟親的⼼願嫁給了⼀個本地的男孩,我的家離⺟親的家不過隔著⼀條街,算是「⼀ 碗湯的距離」。然⽽,與⽗⺟這樣的距離有時也讓我苦惱。剛結婚時,⽗⺟不時造訪,趁我們不在 時幫忙曬棉被、做衛⽣,我⼼裡卻不舒服,覺得他們還把我當⼩孩;下班去⽗⺟家,街坊們會打趣 說我為了省錢去蹭飯 (蹭飯是俚語指在別⼈家中免費⽤餐),讓⼈很尷尬;天冷了我為了時尚穿得楚 楚可憐,⺟親會拿著棉服守在我上班必經的路⼝,硬是逼著我穿上棉服才放⼼地離開。有段時間我 很羨慕那些遠嫁的女孩,她們可以不再受⽗⺟的束縛,享受著幸福⾃由的婚姻⽣活。
同事曉麗總說我⾝在福中不知福。她告訴我,她的老家在千⾥之外,⾃⼰結婚⼗年只回去了五 次。她平時給家裡打電話總是報喜不報憂,即使⽣病了也不敢告訴家⼈,⼀是怕他們擔⼼,⼆是告 訴他們也無濟於事,遠⽔解不了近渴。曉麗和她的丈夫⼯作繁忙,晚⽣孩⼦,現在只能把兒⼦送進 托兒所,每天早上六點就把兒⼦叫醒,給他換尿布、穿衣服、餵奶,忙得不亦樂乎。如果不是她遠 離故鄉,⽗⺟肯定能幫忙照顧孩⼦。
閨蜜珊珊也是⼀個為了愛遠走他鄉的女孩。她知道她的⺟親現在晚年孤單無依,⾝旁沒有⼀個⾄ 親。珊珊經常與⺟親通話、發微信、視訊聊天。到了節假⽇,珊珊甚⾄在網上購買代看⽗⺟服務, 請專⼈上⾨陪伴⺟親、寫下探望報告,陪⺟親聊天,播放⼦女問候的照片和視頻。但是,珊珊的⺟ 親卻私下感到傷感並告訴我:「商業化的親情讓⼈難過,找個陌⽣⼈來看我,我很不習慣,親情是 ⾦錢買不到的,我好想我的孩⼦就在⾝邊啊!
我很感謝⺟親,當初差點為了所謂的愛情嫁到異地。現在我和⺟親的家僅僅是⼀碗湯的距離。因 為有了這⼀碗湯的距離,我們這個⼩家就很少做飯,每次下班就直奔⺟親家「蹭飯」。我也把⺟親 的家當成⾃⼰的家,⾃⼰需要什麼總到⺟親那裡去拿,⺟親做的椅墊、織的⽑衣、醃的泡菜、釀的 米酒、燉的排骨都被我拿回了家。疫情時⾃⼰陽了,⽗⺟比我還著急,想⽅設法去弄藥,搞得⾃⼰ 再不早點“陽康”都對不住⼆老。
與⽗⺟保持⼀碗湯的距離,在⽗⺟的不遠處,能隨時盡孝於堂前,亦能沐浴在⺟愛之下,享春暉 之光。每天陪⽗⺟說說話、嘮嘮嗑,每天都能吃到⽗⺟做的飯菜,每天能看⾒⽗⺟慈愛的笑容,雖非⾼⾨⼤屋、錦衣⽟食,然炊煙⼀縷、陋室幾間,百姓之家的兒女情長、天倫之樂,皆在這⼀碗熱氣騰騰的湯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