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汤的距离

作者 / 何如平

曾经在⼀本书上看到,⼦女与⽗⺟之间最好的距离是⼀碗热汤端到⽗⺟家汤还没有冷的距离,这 就是爱存在的最幸福的路程,这就是亲情关怀的温度

上个⽉去看望⽗⺟遇到了⽗⺟的邻居王⼤妈,王⼤妈请我去她那坐坐。老⼈住在空荡荡的房⼦ 里,很是落寞。不经意聊到了她远嫁的闺女,老⼈好像被掏空了⼼⼀样,禁不住放声⼤哭,我瞬间 明⽩了这位做⺟亲的⼼。难怪有⼈说:「远嫁不像远游,千万⾥归期遥遥。」远游,⽗⺟犹可盼, ⽽远嫁意味着⾃⼰的女儿要把后半⽣都托付到另⼀个陌⽣⼜遥远的地⽅。王⼤妈忧⼼忡忡地说:「背井离乡,女儿非常容易受委屈,如果女儿受委屈的话,连⼀个能够给她撑腰的娘家⼈都没有, ⼀个⼈的无助,怎么不让⽗⺟牵肠挂肚。」

幸运的是我如⺟亲的⼼愿嫁给了⼀个本地的男孩,我的家离⺟亲的家不过隔着⼀条街,算是「⼀ 碗汤的距离」。然⽽,与⽗⺟这样的距离有时也让我苦恼。刚结婚时,⽗⺟不时造访,趁我们不在 时帮忙晒棉被、做卫⽣,我⼼里却不舒服,觉得他们还把我当⼩孩;下班去⽗⺟家,街坊们会打趣 说我为了省钱去蹭饭 (蹭饭是俚语指在别⼈家中免费⽤餐),让⼈很尴尬;天冷了我为了时尚穿得楚 楚可怜,⺟亲会拿着棉服守在我上班必经的路⼝,硬是逼着我穿上棉服才放⼼地离开。有段时间我 很羡慕那些远嫁的女孩,她们可以不再受⽗⺟的束缚,享受着幸福⾃由的婚姻⽣活。 

同事晓丽总说我⾝在福中不知福。她告诉我,她的老家在千⾥之外,⾃⼰结婚⼗年只回去了五 次。她平时给家里打电话总是报喜不报忧,即使⽣病了也不敢告诉家⼈,⼀是怕他们担⼼,⼆是告 诉他们也无济于事,远⽔解不了近渴。晓丽和她的丈夫⼯作繁忙,晚⽣孩⼦,现在只能把儿⼦送进 托儿所,每天早上六点就把儿⼦叫醒,给他换尿布、穿衣服、喂奶,忙得不亦乐乎。如果不是她远 离故乡,⽗⺟肯定能帮忙照顾孩⼦。 

闺蜜珊珊也是⼀个为了爱远走他乡的女孩。她知道她的⺟亲现在晚年孤单无依,⾝旁没有⼀个⾄ 亲。珊珊经常与⺟亲通话、发微信、视讯聊天。到了节假⽇,珊珊甚⾄在网上购买代看⽗⺟服务, 请专⼈上⾨陪伴⺟亲、写下探望报告,陪⺟亲聊天,播放⼦女问候的照片和视频。但是,珊珊的⺟ 亲却私下感到伤感并告诉我:「商业化的亲情让⼈难过,找个陌⽣⼈来看我,我很不习惯,亲情是 ⾦钱买不到的,我好想我的孩⼦就在⾝边啊! 

我很感谢⺟亲,当初差点为了所谓的爱情嫁到异地。现在我和⺟亲的家仅仅是⼀碗汤的距离。因 为有了这⼀碗汤的距离,我们这个⼩家就很少做饭,每次下班就直奔⺟亲家「蹭饭」。我也把⺟亲 的家当成⾃⼰的家,⾃⼰需要什么总到⺟亲那里去拿,⺟亲做的椅垫、织的⽑衣、腌的泡菜、酿的 米酒、炖的排骨都被我拿回了家。疫情时⾃⼰阳了,⽗⺟比我还着急,想⽅设法去弄药,搞得⾃⼰ 再不早点阳康都对不住⼆老。

 与⽗⺟保持⼀碗汤的距离,在⽗⺟的不远处,能随时尽孝于堂前,亦能沐浴在⺟爱之下,享春晖 之光。每天陪⽗⺟说说话、唠唠嗑,每天都能吃到⽗⺟做的饭菜,每天能看⾒⽗⺟慈爱的笑容,虽非⾼⾨⼤屋、锦衣⽟食,然炊烟⼀缕、陋室几间,百姓之家的儿女情长、天伦之乐,皆在这⼀碗热气腾腾的汤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