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的常常這樣責罵不聽話的孩子:“大人這麼辛苦,從早忙到晚,你怎麼就看不到呢?還調皮貪玩,不努力學習!”言語中,明顯有這樣的潛台詞:孩子要學習大人的勤奮,少貪玩一點,成績就會更好一點。
父母講述自己的經歷,讓孩子學習大人身上的優點,這本是件正確的事。問題在於,這樣的“榜樣教育”能否被孩子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如何,就很難界定和衡量了。依筆者所見所感,許多家庭的“榜樣教育”,效果其實是不佳的;相反,如果大人也反過來向孩子學習(也即“大人以孩子為榜樣”),則教育效果不僅奇佳,而且能結出“雙贏”甚至“多贏”之果!這裡,不妨舉個實例。
兩個月前,筆者在朋友大劉家作客,當大劉又一次以自己為實例,對上初三的兒子進行榜樣教育時,孩子不僅無動於衷,還冷不丁地甩出一句話:“老爸的自我感覺太好了。”令大劉一時有些尷尬。
其實,朋友事業有成,其孩子也非常優秀(極有可能考取重點高中),為什麼他們之間會出現隔阻呢?從大劉家出來後,我雖然作了一些思考,但仍未尋出答案。翌日,同事約我去茶樓打牌,路過公交車站時,我突然看見大劉的兒子背著書包在等車,手裡還捧著一本英語書,嘴裡念念有詞,我走到跟前,他竟渾然不知……
剎那間,我明白“榜樣教育”的缺陷所在了!我們這些大人啊,常常只想到自己的優點、孩子的缺點,而忽略自己的缺點、孩子的優點。但事實是,我們去茶樓打牌,可孩子卻抓緊等車時間背誦英語;我們在辦公室常常一杯茶一張報,而孩子在教室每天都要實實在在地上課……這些時候,到底誰要向誰學習,誰要以誰為榜樣,答案是非常清楚的。
因為有些感觸,那天,我掏出手機,攝下了孩子背英語的動人一幕。同時給茶樓的同事打電話,說自己遇上急事,不能赴約了。然後,我去了大劉的家,將手機裡的攝像和我的一些思考全部倒了出來。大劉感動了,懊悔地猛拍自己的腦袋。“向兒子學習,這話我一定要說!”大劉竟然振臂高呼。晚上,我接到大劉的電話:“效果太好了,太好了,我和兒子都險些流出來眼淚……”
是啊,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有明顯的和潛在的優點,大人必須善於發現,勤於表達。即便是一些所謂的“不良少年”,在“成績太差”和“調皮搗蛋”的夾縫中,也肯定有一些不為人知的長處。一位小學老師曾對我講過一個真實故事,說有一年她腿摔折了,不得不住院,出院後,因惦記著學生,她直接去了學校、教室,許多學生都圍上講台向她問好或傾訴思念,只有一個叫馮進的男同學,從下面端上一隻凳子,說老師腿剛好,不能久站。而這個馮進正是她平時批評最多的“差”學生……
現在的家庭教育提倡“朋友式的交流”,湧現出許多“鼓勵性”家教範例和家教語言;遇到矛盾沖突,有過錯的大人也會適時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而“大人向孩子學習”,則是將“孩子也是朋友”的理念落實到了行動——真正的朋友之間,可不都是相互學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