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秋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華人的傳統節日。恰逢農曆八月十五,當春花綻放後,秋果纍纍,家家戶戶都會準備佳餚美酒,慶祝這個節日,也慶賀一年的豐收。根據不同的地域,中秋節有各式各樣的飲食習俗。

吃月餅:中秋佳節食用月餅,這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風俗。每當風清月明、桂花飄香之時,人們品嚐月餅、欣賞明月,慶祝團圓,其樂融融。月餅,以其圓潤之形象徵圓月,內有各種美味餡料,在北宋時期便已盛行。詩人暨美食家蘇東坡曾寫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餌」的詩句。南宋時,杭州民間流傳「以月餅相贈,象徵中秋團圓」的習慣。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的必備點心。自明代起,月餅不僅用於祭拜明月,更常作為禮物贈送,深受人們喜愛。清代的宮廷生活延續明代傳統,每逢中秋便製作月餅。為了迎合當時的飲食文化,清宮在月餅餡料中加入了奶油,由此誕生了「敖爾布哈月餅」和「奶子月餅」等特色品種。

吃南瓜:江南各地過中秋節,有錢人家品嚐月餅,貧苦人家則有吃南瓜的習俗。這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南山腳下有一戶窮困之家,雙親年邁,家中只有一位女兒名為黃花,她聰明、善良、美麗且勤勞。那時,因連年的災荒,黃花的父母因疾病與飢餓而病危。在八月十五的那一天,黃花在南山的雜草叢中,發現了兩顆扁圓的野生瓜。她將這些瓜帶回家,煮熟後供父母享用。那香甜的南瓜令老人家食欲大增,身體也逐漸康復。黃花便將瓜籽種在田裡,第二年瓜籽果真生根發芽,長出了許多圓形的瓜。由於這些瓜是從南山採集來的,因此被命名為「南瓜」。自此,每年的八月十五,江南的家家戶戶都會維持著吃南瓜和糯米飯的傳統習俗。

吃田螺:清朝咸豐試說,《順德縣志》有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肉營養豐富。而中秋前後,又是田螺肉質肥美的時節。現在在廣州民間,中秋期間依然有炒田螺的習俗。

吃芋頭:在中秋節吃芋頭,目的是驅邪及避災。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如今,廣東一些地區依然把吃芋頭稱為「剝鬼皮」。

飲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一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其他地方的食俗: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中秋食俗,如陝西的團圓饃、江蘇的藕餅、安徽的塘魚、江蘇南京的烤鴨、雲南昆明大月餅、這些都是當地的傳統食俗。

無論是哪一種食物,背後都是中國深厚的文化和人民對團圓的渴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