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同歡過中秋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日。受到中華文化的滋養,全球許多國家或地區也培養出過中秋的習俗。他們慶祝的時間、名稱、形式及活動內容各具特色,頗具趣味性。

伊朗的中秋節被稱作「麥赫爾節」。這一天落在伊朗太陽曆的七月十六日。節慶期間,人們盡情享受各類豐收的果實,鄰里與親友間互贈水果,彼此邀請分享佳餚。盛大的慶典活動維持了六天才告一段落。

緬甸的中秋節被命名為「月福節」。每到中秋之際,不分老少,都會到郊外,席地而坐,擺放著水果和月餅,邊談笑風生邊品嚐食物,邊歌舞邊賞月。年輕的男女則在廣場上手牽手,跳起欣快的民族舞蹈,直至天明。

印度的中秋節稱作「明月節」。在這明月如盤的夜晚,年輕婦女頭頂著五個堆疊的泥水罐站在駱駝背上,慢慢攀上沙丘。這獨特的儀式寓意著祈求五谷豐收及六畜興旺。

日本稱其中秋節為「月見節」。有兩個慶祝的日子,一是八月十五日,一是九月十五日。日本人崇拜月神,因此在這天,人們穿上具有濃厚民族特色,且形似古代武士的法衣,詠唱之餘,帶著家人一同前往廟宇獻香。廟宇周邊設有各式各樣的小攤,提供各種小食。還有街頭藝人在這裡表演歌舞。孩子們則前往田野採摘象徵吉祥的草本植物來裝飾家門,以此來迎接好運。夜幕降臨時,家家戶戶會擺放瓜果、米糰子、月餅等供品以祭祀月神,之後大家共同品嚐,同時傾聽長輩講述關於月亮的神話與傳說。日本的月餅與中國的不同,它是用栗子、葡萄等果品及新鮮穀物所製成。

北韓的中秋節稱作「秋夕」或「嘉徊」,與元旦、寒食、端午並列,是民間的四大節慶。此日,人們以松餅為節日食品,家家戶戶都會蒸製這種餅並互贈。松餅呈半月形狀,使用米粉所製,填充有豆沙、粟肉、棗泥等餡料,因為蒸的時候鋪有松針,所以得此名稱。部分家庭還會製作由糯米、松子、粟肉、棗泥及蜜糖所製成的八寶飯。夜晚,人們一面賞月,一面進行各種活動,如拔河、摔跤比賽,或是表演歌舞,而婦女則參加名為「布倫阿」的盪鞦韆比賽。

坦桑尼亞的中秋節也被稱作「月圓節」。當節日期夜,人群聚集在廣場,凝望月亮,懷念那些為民族解放犧牲的英雄。當月亮逐漸落下時,娛樂活動隨之開始,歡聲笑語,歌舞昇平,直至黎明。

泰國的中秋節稱為「祈月節」。在節日之夜,各家各戶用甘蔗搭建拱門,並在拜月的方桌上供奉觀音菩薩和八仙的畫像或塑像,供品主要是壽桃。據泰國的傳說,飛升至月宮的是觀音,中秋時八仙帶著壽桃到月宮為觀音祝壽。此外,人們還用彩色紙製作精緻的服裝和一些家用電器,並在拜月時焚燒供奉觀音娘娘。

南韓的中秋節稱為「秋夕」,有兩天的法定假期。在節日期間,人們互贈禮物,並品嚐米糕。米糕中蘊含著誠心、愛心和孝心,最能展現中秋家家團圓的氛圍。

斯里蘭卡人稱中秋為「月圓節」。每個「月圓節」都有其起源和特定的節日活動。根據規定,當月圓節來臨,全國放假,除首都外,其他各地的農村也都舉行慶祝活動,人們歌舞升平,往往狂歡至深夜。

印尼稱中秋節為「大月節」。每當節日的傍晚,各家各戶會在庭院內賞月,年輕的男女歡歌曼舞,並進行各式娛樂活動。

尼泊爾的中秋節叫「德賽節」。在節日期間,人們賞月、拜月、祭月,家人團團圓圓,歡唱遊樂。

美國華僑的中秋節叫「秋月節」。在這個節日裡,每家每戶都會品嚐葡萄、栗子、豆子等當季水果和新鮮食品。同時,他們還會將家中味道最佳的水果送給親友,以示關心和友善。

非洲的麻加爾各答島居民稱中秋節為「月圓節」。當「月圓節」到來時,他們會趁著月光,在海灘上舉行盛大的「吹螺會」,吹奏螺號,起舞,朝著月亮高喊,感謝月亮的恩賜,並在歡樂中享受酒和魚宴。

總之,中秋節不僅僅是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已經超越了國界,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慶祝活動。它證明了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力,也使我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傳統。不管你在哪裡,當中秋之夜,都能感受到那份家的溫暖和人們的團圓之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