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養荷

父親是地道的農民,在老家他有半畝方塘,養魚、種荷花,也能增加些收入。進城後的父親包攬了幾乎所有的家務,他每天總是早早起床就直奔菜場,父親以鄉下人特有的眼光挑菜,總能買到物美價廉的蔬菜。父親不適應都市裡關門閉戶的日子,他很懷念曾經的農家生活。

父親看到家裡的陽台很大,他突發奇想,想在陽台上種荷花,我笑著對父親說:只要您覺得有趣,想種什麼都行。父親採用蓮子種荷,剛買來的蓮子外殼密實,浸種前必須人工破口,父親把蓮子有凹點的端部磨平,然後用小鉗子夾破,看到露出胚芽後,父親便將蓮子放入清水盆中浸泡,此後每天還要換水一次。夏季水溫適合蓮子發芽,一周內蓮子出芽,父親再接再厲,將裝蓮子的盆放在陽台加強光照,兩周後蓮子便長出細根和幾片幼嫩的荷葉,荷葉悄然舒展,顯得稚嫩而乖巧。待葉如錢狀,根系形成便可以定植了。 閱讀全文 »

幸福的兩個「基本點」

不久前,曾以著作《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為大眾所熟知的周國平先生,在上海圖書館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專題演講,主題是「如何衡量幸福?」他自稱是一個幸福的人。從他的《人與永恆》、《周國平文集》、《守望的距離》等一系列富有哲理性的散文集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至少是一個懂得幸福的人。因為他的散文幾乎都圍繞著「幸福」這個主題展開思辨。他思辨幸福,研究幸福,並將思辨和研究的過程以及結果寫在文字間,與讀者分享。 閱讀全文 »

遲到的婚紗照

作者 / 余平 | 文章分享

前不久,母親參加了一場婚禮,回到家後,她眉飛色舞地跟我們講起婚禮中豪華氣派的迎親車隊和口才極佳的司儀。母親尤其對那對新人拍的婚紗照印象深刻,新娘穿的婚紗樣式、顏色,婚紗照的外景,新娘的妝扮母親都記得清清楚楚。

看母親說起別人的婚紗照來,一臉羨慕的表情,我心裡有點不是滋味。父母結婚時社會物質比較匱乏,人們生活水平低,父母所在的小城市壓根就沒有時尚現代的影樓,他們結婚也沒有拍婚紗照。 閱讀全文 »

⼀碗湯的距離

作者 / 何如平

曾經在⼀本書上看到,⼦女與⽗⺟之間最好的距離是⼀碗熱湯端到⽗⺟家湯還沒有冷的距離,這 就是愛存在的最幸福的路程,這就是親情關懷的溫度

上個⽉去看望⽗⺟遇到了⽗⺟的鄰居王⼤媽,王⼤媽請我去她那坐坐。老⼈住在空蕩蕩的房⼦ 裡,很是落寞。不經意聊到了她遠嫁的閨女,老⼈好像被掏空了⼼⼀樣,禁不住放聲⼤哭,我瞬間 明⽩了這位做⺟親的⼼。難怪有⼈說:「遠嫁不像遠遊,千萬⾥歸期遙遙。」遠遊,⽗⺟猶可盼, ⽽遠嫁意味著⾃⼰的女兒要把後半⽣都託付到另⼀個陌⽣⼜遙遠的地⽅。王⼤媽憂⼼忡忡地說:「背井離鄉,女兒非常容易受委屈,如果女兒受委屈的話,連⼀個能夠給她撐腰的娘家⼈都沒有, ⼀個⼈的無助,怎麼不讓⽗⺟牽腸掛肚。」 閱讀全文 »